蒋晨 兼职特聘教授 |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8日 16:44 浏览次数: |
教育经历 1989.09 – 1993.07 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学士 1997.10 – 2000.03 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大学院药学研究院药剂学,硕士 2000.04 – 2003.03 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大学院药学研究院药剂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89.08 – 1997.10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药剂师 2003.06 – 2005.05 复旦大学药学院,讲师 2005.05 – 2010.05 复旦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2008.01 – 2010.05 复旦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0.05 – 今 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1.01 – 今 复旦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主任 2011.01 – 2018.05 教育部智能化递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8.06 – 今 教育部智能化递药重点实验室主任
专家类别 教授,杰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职务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教研室主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 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靶向药物递释系统(81425023) 2. 国家863项目,靶向治疗肝癌的纳米药物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2008AA02Z117)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GLUT1介导的脑靶向细胞微环境敏感聚合物胶束的构建及其抗颅内真菌感染研究(81373355)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胆碱衍生物修饰的靶向给药系统的构建及其靶向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81172993)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Angiopep修饰聚合物胶束的脑靶向机制及其抗HIV病毒脑内感染的研究(30973652)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肽、特异性蛋白修饰基因载体实现蛋白的脑内靶向转运(30400570) 7.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课题,RVG29肽修饰的脑靶向小分子干扰RNA递释系统的构建及其药效学研究(20110071110048) 参加: 1.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导向性纳米载药系统及其在脑部疾病治疗与诊断中的应用基础研究(2007CB935800) 2.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用于脑部肿瘤治疗的新型纳米药物研究(2013CB932500)
获奖及荣誉 2012.03 上海市巾帼创新奖 2012.03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 2011.01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 2010.11 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2010.01 新世纪人才计划 2009.11 中国药学会-石药集团青年药剂学奖
研究方向 1. 纳米药物靶向递释系统 2. 生物大分子药物载体及其给药系统 3. 药物新剂型的研究开发
科研成果 在基于纳米技术新型药物递释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包括: 1. 利用内源性转运机制设计靶向药物递释系统:启用了具有肿瘤、高跨血脑屏障转运能力的多个受体、转运蛋白转运途径,评价它们高效介导脑靶向的转运行为、机 制;同时发现相对于大分子抗体、蛋白,分子量小的靶向功能分子的可塑性强、靶向效率高,作为靶向功能分子具有更好的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潜力。进一步,基于 血脑屏障、脑胶质瘤细胞共同靶点特征,选用对两者均具有靶向性的胆碱衍生物、葡萄糖衍生物等双功能靶向分子,实现药物的脑内病灶富集的双级靶向,同时降低 对正常脑、外周组织的影响。 2. 设计微环境触发的靶向治疗策略实现药物病灶靶向递释、定点释放:根据疾病的病理和生理的微环境特征,构建了组织、细胞微环境触发的靶向、控释的药物递释系统,控制药物病灶释放,为设计高效、低毒脑靶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根据疾病的生理、病理特征,设计、合成、优化高分子材料,"订制"符合药物分子、疾病治疗要求的高分子材料,构建载药能力高、控制释放、生物可降解、毒副作用低的药物载体。研究重点为氨基酸为基本单位的高分子材料。 4. 采用树枝状高分子、壳聚糖等高分子载体的纳米技术提高难溶药物的口服吸收。 5. 培养的博士生1人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培养的硕士生3人获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
社会任职 2006.01 – 现在 上海市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0.10 – 现在 国际控释协会(CRS)中国分会, 会员 2012.05 – 现在 Asian J Pharm Sci编委 2015.03 – 现在 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 委员
|
上一条:鞠建华 兼职特聘教授 |
下一条:刘永军 副教授 |
【关闭】
蒋晨 兼职特聘教授 |
发布日期:2019-04-08 浏览次数: |
教育经历 1989.09 – 1993.07 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学士 1997.10 – 2000.03 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大学院药学研究院药剂学,硕士 2000.04 – 2003.03 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大学院药学研究院药剂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89.08 – 1997.10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药剂师 2003.06 – 2005.05 复旦大学药学院,讲师 2005.05 – 2010.05 复旦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2008.01 – 2010.05 复旦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0.05 – 今 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11.01 – 今 复旦大学药学院药剂学教研室主任 2011.01 – 2018.05 教育部智能化递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8.06 – 今 教育部智能化递药重点实验室主任
专家类别 教授,杰青,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职务 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教研室主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主持: 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靶向药物递释系统(81425023) 2. 国家863项目,靶向治疗肝癌的纳米药物关键技术与产品开发(2008AA02Z117)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GLUT1介导的脑靶向细胞微环境敏感聚合物胶束的构建及其抗颅内真菌感染研究(81373355)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胆碱衍生物修饰的靶向给药系统的构建及其靶向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81172993)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Angiopep修饰聚合物胶束的脑靶向机制及其抗HIV病毒脑内感染的研究(30973652)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肽、特异性蛋白修饰基因载体实现蛋白的脑内靶向转运(30400570) 7.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课题,RVG29肽修饰的脑靶向小分子干扰RNA递释系统的构建及其药效学研究(20110071110048) 参加: 1.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导向性纳米载药系统及其在脑部疾病治疗与诊断中的应用基础研究(2007CB935800) 2.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用于脑部肿瘤治疗的新型纳米药物研究(2013CB932500)
获奖及荣誉 2012.03 上海市巾帼创新奖 2012.03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 2011.01 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 2010.11 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 2010.01 新世纪人才计划 2009.11 中国药学会-石药集团青年药剂学奖
研究方向 1. 纳米药物靶向递释系统 2. 生物大分子药物载体及其给药系统 3. 药物新剂型的研究开发
科研成果 在基于纳米技术新型药物递释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包括: 1. 利用内源性转运机制设计靶向药物递释系统:启用了具有肿瘤、高跨血脑屏障转运能力的多个受体、转运蛋白转运途径,评价它们高效介导脑靶向的转运行为、机 制;同时发现相对于大分子抗体、蛋白,分子量小的靶向功能分子的可塑性强、靶向效率高,作为靶向功能分子具有更好的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潜力。进一步,基于 血脑屏障、脑胶质瘤细胞共同靶点特征,选用对两者均具有靶向性的胆碱衍生物、葡萄糖衍生物等双功能靶向分子,实现药物的脑内病灶富集的双级靶向,同时降低 对正常脑、外周组织的影响。 2. 设计微环境触发的靶向治疗策略实现药物病灶靶向递释、定点释放:根据疾病的病理和生理的微环境特征,构建了组织、细胞微环境触发的靶向、控释的药物递释系统,控制药物病灶释放,为设计高效、低毒脑靶向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3. 根据疾病的生理、病理特征,设计、合成、优化高分子材料,"订制"符合药物分子、疾病治疗要求的高分子材料,构建载药能力高、控制释放、生物可降解、毒副作用低的药物载体。研究重点为氨基酸为基本单位的高分子材料。 4. 采用树枝状高分子、壳聚糖等高分子载体的纳米技术提高难溶药物的口服吸收。 5. 培养的博士生1人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培养的硕士生3人获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
社会任职 2006.01 – 现在 上海市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 2010.10 – 现在 国际控释协会(CRS)中国分会, 会员 2012.05 – 现在 Asian J Pharm Sci编委 2015.03 – 现在 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 委员
|
上一条:鞠建华 兼职特聘教授 |
下一条:刘永军 副教授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