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拓展培养  >  正文

药学院“民族交响团”社会实践队赴云南开展火把节文化调研实践活动

作者:田银麾、李冬焱、赵睿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5日 22:09:38点击数:

为深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火把节文化、探寻各民族多元共生的精神内涵,山东大学药学院“民族交响团”社会实践队的3名队员于7月分别深入云南彝、白、纳西三个民族的火把节现场,在火光与欢歌中感知民族文化脉动,感受“共同家园”里多元共生的温暖。

队长田银麾抵达景东彝族自治县时,当地已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氛围。彝族同胞身着红黑或蓝黑相间的民族盛装,在三弦广场搭建起了一座五米高的松木主火把。当夜幕降临,大三弦奏响激昂旋律,火把塔被正式点燃。彝族阿哥扬撒松香粉,金红色火焰瞬间升腾,人群中随之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在大三弦的节奏中,人们手挽手“打跳”,脚步踏动扬起尘土,欢快的音乐声、人们的欢声笑语和脚步声交织在了一起。这一场景既展现了彝族群众对生活的热爱,也让“共同家园”的温暖在火焰中不断升温。

队员李冬焱则在剑川古城内体验了白族火把节的温情。清晨,她随当地家庭手持松枝小火把上山扫墓,火把顶端设置的“五谷丰登”升斗,成为连接着生者与逝者的文化象征。午后,添丁的四户人家在村口扎起十三层大火把,并向众人分发糖果,这一举动让她真切感受到了祝福的暖意。天黑后,古城内的石板路逐渐被沿途点燃的火把照亮。当地白族民众依据传统习俗,将松香粉撒向火把,使之瞬间迸发成火星飘落在现场人员的肩头。这是白族人传递平安祈愿的传统方式,旨在让“共同家园”的情谊在烟火中不断延续。

此外,队员赵睿还在丽江古城见证了纳西族的“美鲁”——五米高的主火把由整根松木制成,底部捆着松枝,顶部插着山花与麦穗,象征着太阳与祖先的庇佑。仪式现场,纳西老人系上祈福带,小孩举着小火把追逐嬉戏,空气中弥漫着松脂和花香的气息。“美鲁”点燃后,《纳西三部曲》旋律响起,男女老少手拉手打跳,身上的银饰闪烁光芒。创意小火把游行期间,现场响起民歌,众多火把同时燃烧,将古城映得一片橙红。这一系列活动既是纳西族文化的传承,也是民族共生的生动写照。

三位队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彝族的奔放、白族的温情、纳西族的灵动虽各有特色,却有着共通的精神内核:火是光明的象征、祝福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在火光的映照下,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家园的热爱融为一体。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共同家园”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各民族文化共生、情感相依的精神港湾。火把节的每一簇火焰,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强大动力,激励着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携手共进、共同团结奋进、共同繁荣发展。

作者:田银麾、李冬焱、赵睿 审核:周笑天、郭宜珍、辛文渊 编辑:周笑天 责编:杨璐萍